mba论文研究方向-打破“唯论文”风气,清华带了一个好头
近日,“清华规定攻读硕士学位不必发表论文”一炮而红。3月18日mba论文研究方向mba论文研究方向-打破“唯论文”风气,清华带了一个好头,清华大学公布经2020-2021学年第九届校务会议修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至少完成一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论文并符合发表要求,并明确提出不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学位申请的前提。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研究生纷纷表示“清华回应了学生的焦虑”,希望学校好好学习。事实上,清华大学的这次改版始于2017年,历经4年的努力。但是,它确实客观地回应了在读硕士生的焦虑。这也从侧面表明,清华已经看到了当前硕士研究生“卡论文”的现象在研究生领域普遍存在。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几个概念。我国硕士分为硕士(学术硕士)和特殊硕士(专业硕士),分别对应国际研究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顾名思义,前者会发展成为科研型人才,而后者则会专注于毕业后的职业应用。
清华大学此次改革对应的是“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即硕士,但不能简单理解为硕士不必写论文。准确的理解是,发表的小论文数量没有限制。在这里我想再次谈谈小论文和大论文。小论文对应大论文,是学位论文。清华的新规定说,小论文不要求在任何期刊或几篇文章上发表,但要求大论文。是的,“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
这样的改革不是为了让研究生变得懒惰,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学术。许多学校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多种期刊发表一篇甚至两篇SCI级论文或N篇论文。用论文数量和期刊水平来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不合理的,也会瓜分研究生的大部分精力。近年来,一些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发表论文成为产业链,这本身就是这种不合理制度的副产品。因此2022-2023,清华大学的这项新规定是为了防止论文数量浪费硕士研究生专注于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上,让评估标准更加合理,并减少“水”。“论文”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求不是更低,而是更高,但显然更合理、更科学。
当然,清华对学生的素质和自己的学术水平是有信心的,但这一举措对于打破“纸上谈兵”的趋势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有人说,清华的学生不会因为没有卡就停止发表论文,也不会因此乱来。其他学校的学生不一定相同。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另一方面,如果用不合理的论文发表标准来衡量硕士生毕业mba论文研究方向,得到一堆混杂的论文,一批拼凑的甚至是伪造的论文,会不会是大师的水平会更高吗?当然不是,只会让学术氛围更糟。
不能使用错误的解决方案来获得正确的结果。清华不以发表论文作为申请硕士学位的前提,这恰恰是对学业成绩的回报。也希望这能成为中国学术界打破卡片论文不合理评价标准的开始,并以此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