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暴露了什么
“问题论文”这个话题被频繁搜索。2019年底2022-2023,河北省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相继发布抽查——
毕业论文的抽样,暴露了什么
“对毕业论文的审核率要求越来越严格,今年要求不超过10%,过去低于20%。” 重复检查的比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价、监督和监测的背景下,研究生论文成为热门话题。
3月以来,江苏、广东相继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加上发布2019年末抽查结果的河北,共有近200篇“有问题”或三省都发现了“不合格”的高手。论文。
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论文抽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18年博士论文抽查中发现问题论文数量和比例” 2020年博士论文需抽样。显着减少。”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研究生们即将面临论文答辩。那么,历届研究生论文的抽查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如何改进?
创新不足、深度不足、结构松散、形式不规则——
“问题论文”有什么不好
“一些论文工作量有限,缺乏创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不够,没有把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浓缩起来;不够规范,存在文字表达和排版存在诸多问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样报告中总结了论文抽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通知指出,根据近年来《问题论文》专家评审意见,发现主要问题是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不佳、选题不合理、写作不规范。 ,等等。 。
通知还指出论文硕士毕业论文-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暴露了什么,在职研究生和导师较多的导师往往成为“问题论文”的高发地区,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的高发地区。
记者从公开抽样结果中发现,除了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存在普遍问题外,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论文在专业学科和学位类别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自然科学学位论文的问题率明显低于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艺术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率明显更高。”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高耀副教授分析指出。
“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新增的学位授权单位或学科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不合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传义总结说,“软科学”专业性弱、门槛低。不合格的论文更容易出现。
根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获得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查中,问题学位论文分布在各个学科,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类10%以上,管理类9%以上,法律类7%以上,其余5%以下。
此外,从今年江苏公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不合格率为3.59%,虽然低于上年,但仍显着高于学术论文1. 57% 不合格率。
“这个结果与我们的感受和判断是一致的。”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宏杰教授分析,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首次超过学位研究生。在数量上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尧认为:“对于学术论文和专业学位论文的不通过率做简单的比较或过度解读是不妥当的,因为两者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即使在专业学位范围内,40多个不同的专业学位培养特色,在培养规模、论文形式、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流程评价缺失、导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回复——
“问题论文”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通过了答辩的论文还存在上述种种问题?“这反映出在极少数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文化有待进一步培养。” 高尧说。
在王传义看来,最常用的保证论文质量的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盲审一般送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辩方由 5 至 7 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论和评分。
但是,这种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留下了一小部分人可以利用的漏洞。“博士辩护几乎是朋友圈的辩护。导师们提出的建议清单都是熟悉的朋友。'施恩'或'放水'很容易。”湖北某高校博士生导师透露。
同时,“在我们国家,毕业答辩后一切顺利,没有要求在提交之前修改博士论文。专家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调整完善。反正答辩已经通过了。外国博士生答辩后,必须根据答辩专家和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然后正式提交。” 武汉大学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管理来看,在没有过程评价的情况下,综合考试、期中分流、开学报告等关键环节难以为博士生要真正到位,
“对学术标准的共识相对较低的专业人士更有可能出现问题。” 陈宏杰以管理为例分析,“工程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虽然都是管理类型,但其实主要差异比较大,导致评卷标准的多样化,无论是学生、导师还是评论专家。”
此外,陈宏杰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相当多的论文失败了,因为审稿人认为选题与主题不符。比如经济学博士没有研究经济问题。为什么?这和我们的博士学位制度有关,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申请博士学位,在一些学校,如果某些专业不能申请,他们会采取替代的方法。例如,没有专业博士学位的导师会接近或相近。有博士学位的专业在邻近学科中,结果导师按照学科要求培养学生,但最终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提交,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为不合格。
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训流程——
提高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在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迫使学位授予单位走以质量提升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耀相信。
记者了解到,多所高校已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把“出口关”。
清华大学今年3月下发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团)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全过程的指导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对不合格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适合继续攻读学位。
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环节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查环节”,在每次颁奖投票前对答辩通过的论文进行复核;二是“答辩报告的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需要说明预答辩和外部评审专家的意见和修改意见。
中山大学提高了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论文占50%,硕士论文占20%。同时,学校还提出要加强对考试招生全过程的监督,建立“年考分流”的培养模式。
2020年厦门大学对研究生论文重复率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论文的“不包括本人已发表文献的已发表文献复制率”从原来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 ”。
多位专家学者在采访中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靠后审环节代替前控环节”。还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控“进口关”和“培训关”。
“论文可以修改,但博士、硕士需要时间培养,观点、立场、理论、方法等需要时间培养。”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刚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导师的重要性。其作用是,“导师是第一负责人,只有树立干净的学术思想贡献,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评价等环节的权力;对培训质量存在问题的导师,培训单位将酌情采取质量面试、限制招聘、暂停招聘等措施。
研究生论文是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柴汝金、陈鹏)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