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选题意见-"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新华社记者孟汉奇、金锦秀、王莹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消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条“不”底线要求。包括被SSCI等论文收录数量作为导师职位遴选、人才计划申请和审核的唯一指标,以及教师招聘、职称(职称)评估的前提条件和直接依据,以及人才引进。
记者发现,以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做法在科研活动中盛行,在高校和科研界饱受诟病,导致科研和学术界出现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等混乱局面。和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出台政策意见进行规范引导,但如何“破题而立”值得进一步思考。
“唯论文”难倒“英雄”
意见发布后,得到了多位高校教师的肯定和表扬。“‘纸上谈兵’的危害确实越来越严重,适时采取补救措施,对营造纯学术生态,改变学术功利主义和浮躁情绪有很大帮助。” 长春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卜昌利说。.
论文历来被业界称为评价科研人员的“硬通货”和科研活动的“指挥棒”。它们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记者走访多地教师和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年龄不同、工作单位不同、科研领域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纸上谈兵”的困难,导致科研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老师不能教,医生不能操作。吉林省某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以论文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本意是鼓励教师积极进取,多做科研,但随着高校越来越追求“科研GDP”学术论文选题意见-"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这个评价指标异化。为了评价职称,需要一顶“帽子”,一些教师不再重视教学工作,“能教的越来越少了”。一位长春某医学院的博士生告诉记者,他身边很多学生根本不敢去诊所做手术,“因为毕业论文和SCI论文都是毕业需要的,
——话题还没说完就匆匆结束。一位化学领域的教授说,一项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是20到40年,但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取得了研究进展后,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完美的事情,但他们必须“赶快。” 做完项目,我什至拼命“灌水”多发文章,只是为了申请更多的资金,或者是为了赶紧加更多的简历来评职称。
——一味追赶国际热点,科研含金量有待考证。受访者指出,对于个别研究人员而言,为了提高论文的影响因子,他们都瞄准热门研究领域,而不是专注于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并为国家未来做出贡献的问题。少原创。
销毁“唯论文”仍面临“冰山”
针对“只做论文”造成的异化现象学术论文选题意见,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教学指标,推进人才分类评价,重视实际贡献,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例如,沉阳师范大学要求申请教学科研和重教授、副教授职位的年均课时应达到200小时。在一些高校,教师在出版教材、精品课程、演讲比赛、学生指导比赛中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结果。
这些措施给了受“论文”限制的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激发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嘉,从教13年,多次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名师,并在省、市级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不过,以往审稿人更看重论文的索引,她很难评价标题。考核标准改革后,她通过参与学校“特聘教职”的申请,成功被评为副教授。
学者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虽然一些高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正确定位,一些高校也“动手”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实施时,仍面临“冰山”,以消除“冰山”。 “纯纸”。
辽宁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张树东表示,要摆脱“唯论文”2022-2023,需要新的量化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如今,大学和研究机构没有一个评价高水平学术成果的标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许多贡献难以量化。许多基层教师和研究人员也发现很难建立一个更好的替代系统。“就像很多高中生抱怨高考一样,虽然他们讨厌‘唯一的试卷’,但如何建立更好的评价体系?我现在没有任何想法。”
不少青年教师更是忧心忡忡。严格的标准虽然有缺陷,但可以为人才的上升开辟通道。但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后,如“提高同行评议的权重”,除了科研,是否还需要与领导和行业权威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关系、圈子、权力渗透到学者?
制定更加全面、细致、准确的学术评价体系
采访中,草根学者和科研人员认为,要解决“破”后不敢“站起来”等问题,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制定更全面、更细致、更准确的学术评价。系统。
“有必要增加量化指标,使学术评价体系更加全面。” 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公室主任杨小兵说。人才评价指标的建立要突出德、能、绩导向,实行代表性评价制度,突出标志性成果。质量、贡献、影响;以学科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的聘任情况、研发成果的独创性、成果转化效率、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论文可以作为评测参考。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楚北表示学术论文选题意见,评价体系不仅要全面,还要细化。比如,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原创的,有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为了解决关键的“卡脖子”技术等等,评价就不能“一刀切”。
有学者建议,在进行同行专家评审时,也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方法——专家评审意见可以在评审后的一定时间内匿名公布,审稿人收到的所有意见都是公开透明的。审稿人有提问权,先匿名提问,匿名回复审稿人,再面对面对抗,营造学术声誉和自我净化的环境。
针对为申请资金和评估职称而匆忙结束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期待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目前,我国科研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以专项资助方式仍占绝大多数。如果用更多的股份来扶持人才,让一些科学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索,更多的有助于从无到有实现原创和成果,避免以热点话题为指挥棒盲目陷入“跟风”的恶性循环.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