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人,一般是35岁左右,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我现在做的事情真的适合我吗?为什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要不要改变方向?
为自己的职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教育成本之后,才考虑职业转型,什么都尝试过,但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4年前,当我在为自己的职业转型苦苦探索不得其解时,一位业界前辈对我说:
你知道吗,职场生涯就像一个沙漏,走到一个阶段时必然会遇到瓶颈。但你一旦突破那个关口(少数人会成功),你会惊然发现,自己站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2022-2023
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突破方法,但这句话我却留在我的脑海里。
我很好奇,那个更广阔的空间是什么样的?我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到那里去亲自看个究竟。
现在的我,可以比较平和地感受到自己站在了沙漏的上端。
- 所在的公司和岗位发展前景好;
- 做着适合自己的,对行业和公司都有影响力的工作;
- 作为一个异类(非男性,非欧美人),靠近决策圈,想要的资源基本上只要去争取就能拿到;2022-2023
- 有疑问或需要求助时,可以随时联系值得信赖的导师和人脉;
- 热爱的斜杠事业也是无心插柳却发展地异常顺利,各种个人发展类的约稿,咨询,讲座,商务合作接踵而至,应接不暇;
你一定会好奇我是如何穿越瓶颈,走到这里的?
是的,用我的一对一咨询学员们的话来说,这又是一篇干得不得了的干货!
一、梯子架在了错误的墙上
首先,我们来看看转型不成功的思维误区。反映到个人上有差别,所以这里我就挑最常见的来讲。2022-2023
我近几年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大部分人,对自己人生太缺乏规划,没有战略思维(strategical thinking)。
对自己的探索不足,往往是走到一个阶段,渐渐有种不舒适感,爬到梯子顶端,却发现自己把梯子架在了错误的墙上。
他们也非常努力,但生活事业却依然像是原地踏步。我想对于每个人的心理过程来说,最大的痛苦不是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没有结果。
而人生这个东西,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如果你现在不顺利,那么5年前的决定是错误的;如果你今天做了错误的选择,下一个5年大概率会比现在更不顺利。2022-2023
这个时候,拥有做题家思维的我们,想到的第一个出路是再拿个学位,期望通过进修来转型。
有点我既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也不知道做点什么别的,那就去学校呆上几年,然后就知道做什么了或是我再读个学位,给我的职业生涯上个保险。
职业中期读书的辛苦就不用我具体描述了,能啃下来的都是有惊人毅力的人。但如果没有战略性的规划,你会发现,有可能花了大量金钱和时间读了MBA或拿到第二学位,还是没有获得理想的工作和发展,2022-2023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
你可能会好奇,真的是这样吗?不是有不少人通过读MBA开启事业新局面?的确我身边也有不少通过进修转型成功的人(以后有机会分享),但产出不成正比的占多数。
为什么?
因为他们长期以来无规划的人生让他们失去了对外界的敏感度,无法直面自己的短板,也不了解自己的长板,在没有正确地对当前的困境归根溯源前,又茫茫然地又投入到下一场努力中。2022-2023
所以在拿到学位或证书,经过了非常短的高峰体验后,回到现实却发现:
自己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存在,比如不知道如何管理团队,不知道处理和老板同事部门间的冲突,不知道有效拿资源;
或者以为自己具备解决的能力和思维了,但外界并不认可,比如没有获得晋升和更大的影响力,面试多轮都拿不到目标岗位。
我把这些归咎于2022-2023线性思维作怪。 它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的成长环境。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角色不多,除了老师,家长就是学生。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条件也不多,要么就是看成绩要么就是看实习的工作。角色种类、评价体系和项目的单一,让我们对事物缺乏多样性的思考。
要想做到好学生,只要成绩好、实习工作好就行了,这就算是优秀了,但这抹杀了很多其他正确的方式。因为我们接触、了解的东西太少,对待事物就会非要去建立一个因果关系。对一个新鲜事物,总是太着急去归因。2022-2023
但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影响一件事物的可能是无数个复杂的系统。当我们只看向表层,而看不清本质时,我们就掉入了线性思维的陷阱。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都要考虑其多样性。
而且对问题根源的正确思考十分重要,因为归因谬误往往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比如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2022-2023
这不仅是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因为,只有对问题出现原因做出正确解释,我们才能在下一次类似问题出现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经常会有前来找我咨询的人带来X问题,寻求解答,然后经过我们的抽丝剥茧,才发现自己更深层次的Y问题。如果我们只解决了X, 下次你还会因为Y遇到瓶颈。
经常会有人给我反馈,说我对许多问题和现象的点评是一针见血,提供很多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思路和视角,这也是长期训练自己非线性思维的结果。2022-2023
所以,如何精准努力,突破瓶颈呢?
二、精准努力
我在瓶颈期的时候,收到很多善意的建议,比如提升荷兰语,这样可以更好地和当地同事打成一片,工作机也可能会更多;去考证做分析师,走专家路线,这样风险更小;甚至可以换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行业,收入低些但也省力省心。
我当时甚至考虑过辞职休息一段时间,专门去思考如何突破。
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草率决定,而是2022-2023花时间思考一下根源性的问题,直面自我了。
我先是挑选了位职场教练,做了大量探索,梳理思路,用合适的方法找到我当前职业中的甜蜜点。行业是对的,岗位方向也大致一致。所以先留在这里,寻找突破。
这个规划帮助我一直和自己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并且在遇到坎坷和困难时激励自己度过难关。
但事业甜蜜点的找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个动态过程。它不只是在纸上分析出自己的天赋、热情、资本、价值后,才去行动。其中也需要整合你的痛苦、失败和低谷经历。
同时我也开始直面这些年来我接受到的直接或间接反馈和批评。2022-2023
- 经理说我应该提高我的personal effective (个人效能)是不给我升职的借口?还是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 为什么沟通能力不足一直会出现在我的360度考评中?
- 当我有职业发展上的困扰时,周围似乎没有可以求助的人?
- 为什么我和同事发生冲突时,一位高级经理对我说你们中国人不是很会打太极吗?为什么要用拳击搞得两败俱伤?
很显然,一定有些方面我可以做得2022-2023更好,而且这些底层能力对我的目标岗位和提升影响力是必须的。我找到了发力的杠杆,才能快速提升。
高效沟通能力,强有力的职场人脉(network),这两个词反复出现,好吧,该做的功课迟早都要补上。
定位好目标,就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二个目标,其他的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
因为很多时候,目标之所以没有达成,就是因为目标太多了。
你觉得读书重要,你觉得人脉重要,你觉得学英语也很重要,健身也很重要,方方面面都很重要。2022-2023但是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到的。所以一个阶段最好只有一到二个目标。
接下来就是策略了,前面我提到了战略性思维,如果你找到了一个矿产丰富的区域,你会选择用什么方式来开采?
大概想一下的话,会有三个选择:
第一,可以用手挖;第二,用铲子挖;第三,你可以去买一台挖掘机。
聪明人肯定要用挖掘机,挖掘机使用杠杆原理,让你付出更少的辛苦劳动,挖到更多的宝藏。
还有一些人,根本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徒手挖掘,并且被自己的辛苦感2022-2023动。
我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杠杆,让我除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之外,去撬动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雷总的金句),所以实现目标的正确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制定策略,勤奋地执行策略,然后成功。
如果没有策略的话,你坚持不下去,就算坚持了也没有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策略,但是这个策略,成功人士一般不会说,2022-2023因为成功人士很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勤奋的人。
当然,也有些人误打误撞做对了,但是根本总结不出来什么策略。我就简单地给大家总结一下:
1、找到通往目标的真正问题和障碍。如果没有认清障碍,我们还会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一些会的东西上反复学,反复验证自己很厉害,很牛,做无用功;
比如,我当下的障碍是认知和视角。这造成了沟通中情商用得太少,情绪管理也不佳;还有作为外国人的组织政治智慧不够,缺乏有经验的人指点;人脉单一,缺乏多样性,创造力低等。
2、为问题和障碍去设计方案,打开思路,找到最佳方法2022-2023;
我有针对性的大量阅读,参加最好的培训,寻求专业高管教练辅导,并利用各种机会在工作中尝试总结;
收起凌厉感,主动倾听;从来不一个人吃午饭,多方了解他人;有意识地去寻找结识mentor,特别是当地人的高管,因为他们能给我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3、方案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统一的系统,每个行动的目标是统一的,每个环节是相互促进和连续的;
4、集中精力去执行自己的方案,放弃其他的事情 -专注2022-2023。当你专注自己,外界的机会才会来找你。但你专注别人,你也很难找到外界的真正机会。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受到了显著的变化。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豁然开朗,此后的心路海阔天空。
我的工作进行地更加顺畅和高效,和同事老板的关系有了巨大的转变,还收获了好几个值得信任和追随的导师 mentor(公司内外的都有),思维,实际操作能力,还有人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今天,我才有自信在这里为你们输出。2022-2023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告诉你的是,每个成功转换职业生涯的人都有一个在某个时刻顿悟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容易使人相信,职业生涯的改变都是从这样的关键时刻开始的,实际上,这样的顿悟都是转变的结果,而不是转变的原因。
但只有经过多次尝试和磨难之后,这种顿悟时刻才会降临。
本文作者Ling2022-2023。转载自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id: lingtalks)。十多年一直在欧洲大型金融集团管理岗位摸爬滚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帮助更多人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