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北大医学院在职研究生报名-奋进者|王琇琨:中国青年的声音,世界在听
作者 | 《中国儿童报》记者赵汉琪
编辑 | 陈曦
一段4分钟的英文在线演讲,让95后志愿者王秀坤和她的疫情故事登上热搜。
2020年4月1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共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网络研讨会上,这位来自武汉大学德语专业作为唯一的中国青年代表,向全球数万青年介绍了中国抗疫经验和成果,并分享了她志愿服务和参与抗击疫情的故事。她的同龄人。
24岁的王寻坤入党两年,当了10年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主动提出要求,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世界大会上,她慷慨大方,勇于发声;在抗击疫情的关头,她展现了青春的力量,用一颗星星,点燃了燎原之光。在她看来,志愿工作的收获是双向的。在火花汇聚并照亮他人的同时,她也在经历转型成长。
与逆行者同行,献给奉献者
2019年底,放寒假回到家乡济南的王寻坤,万万没想到,武汉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新冠病毒的重灾区。
封城的消息传出后,她非常着急。“如果晚点回家,我就可以留在武汉,和奋战在一线的人一起战斗。我觉得待在家里特别没用。” 铺天盖地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看着每天都在增加的数字,想到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是武汉人,她就特别担心。
面对疫情,武汉大学迅速招募年轻突击队员进行疫情防控。王寻坤立即签约,负责与一线医护人员对接物资。在与中南医院医生的物资见面会上,对方说:“每次听到你的声音,我就想知道我孩子在家是怎么回事。如果像你是武大的学生一样让人放心,那就太好了。”
这番无意的话,让王寻坤意识到,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一线,必须有孩子陪伴。有的家庭,双亲都是医生,家里没人照顾孩子。“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源于“你守护人民健康,我守护你孩子”的简单愿望,2月9日,王寻坤携四名具有志愿服务经验的骨干学生组成的核心团队发起武汉大学“逆行”与我们同行,开展“爱心志愿者服务”,计划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聚集武汉大学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为医护人员的孩子们提供关爱,解除逆行英雄们的后顾之忧。
事不宜迟,王寻坤一行人迅速行动:3小时制定行动计划;5小时发出志愿者召集令;12小时满足医护人员需求;24小时制定“五个一”,即“一组一组”。“亲子”“一人一计划”“一科一备课”“一天一回馈”“一书一读”的教学模式,“三指导”教学目标作业指导、心理疏导、思想指导。
王秀坤在中宣部中外记者会上讲话
志愿者招募方案发布当天,3个500人的QQ群爆满,最终有3000名志愿者报名。“没想到当时有这么多学生报名,刚开始填个群聊就够了。” 一开始,有需要的医护人员家庭有一两百户,每个家庭都算三名志愿者。四五百人就够了,学生们的热情出乎她的意料。
整理了2万多条志愿者信息和1730条医护家庭需求信息后,王迅坤和同学们迅速开始了人工匹配,这是最复杂、工作量最大的任务。“其实我们当时就想过能不能写个程序,用平台来自动匹配。但后来觉得匹配过程中主观判断很多,很多都需要自己去摸索,让人工方法更准确,对话也更准确,可以更亲切自然。” 在匹配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年级、学科、专业等基本需求,还要对志愿者的教学经历和志愿服务经历进行分析和评价2022-2023,努力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志愿者条件精确匹配。
王秀坤发现,凌晨两点左右是家长回复信息的高峰期,因为医护人员在忙碌了一天换班后有时间查看手机。她坚持熬夜联系,“一定要尽快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抗击‘疫情’。”
团队留宿两夜,从学校近30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1549人,组成了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志愿服务队。共组建641个志愿服务团体,为金银潭、雷神山等100多家医院和全国提供支持。湖北641名一线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子女服务,开展在线咨询。从活动策划开始到第一个在线课程开始,仅用了 48 小时。
“云家教”为孩子们提供学业辅导、心理陪伴和思想指导,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父母的“逆行”精神和家庭和国家的情怀。王秀坤辅导的孩子月月(化名)是中南医院护士的女儿。“虽然孩子当时只有8岁,但她能体会到母亲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和危险。” 王修坤能够理解,孩子不仅有一个人在家的孤独,还有对妈妈的牵挂。她告诉月月:“妈妈是你的英雄,国家的英雄!你要以妈妈为荣!” 月月渐渐敞开心扉,对她说道:“ 我以后想当科学家,一举打败病毒。不用我妈天天这么辛苦。”王修坤听了,既担心又感动。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团队收到了许多小礼物、学生们的手绘作品以及医护人员的感谢信。其中,王寻坤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武汉大学医学系校友王博士,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到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女儿也成为目标的团队。信中,王寻坤被王博士的话深深打动,“志愿者在女儿的心里播下了志愿服务和爱心的种子……女儿在他们的影响和指导下尖叫着:“我会长大的。” 做一名志愿者,帮助更多人!'”
志愿者1549人,150多个日日夜夜,在线辅导4745次,接驳时间2万多小时。这是王秀坤和他的团队对逆行最好的致敬。
疫情阻隔开会,却挡不住屏幕前温暖的笑容。疫情结束后,王寻坤和队友们继续与有意愿的家人沟通交流。当武汉恢复往日的繁荣时,他们的志愿服务也从线上延续到线下,带领孩子们举行手拉手会。参观武汉大学的活动。今年春天,武汉大学樱花盛开之际,还邀请了抗疫医务人员,相约在骆家山脚下赏樱。
给世界青年讲中国故事
中国青年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力量。这次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经历,让王迅坤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三度参加联合国网络直播研讨会,与年轻人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和武汉大学志愿服务的故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并被选为联合国全球青年抗疫榜样。
3月6日,武汉大学“抗疫医疗与赏樱花绿色通道”正式开通,欢迎抗疫医护人员进校赏樱花
2020年4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办公室提议邀请一名中国青年代表参加网络研讨会并发表演讲。武汉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被推荐为重点目标群体。
次日上午,作为共青团中央推荐人选之一的王秀坤与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视频连线,英文视频连线,了解疫情期间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开展了哪些志愿服务。沟通,交流她在疫情期间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下午,她被确定为最终出现在舞台上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代表。她在网上与其他6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交流抗“疫”经验,帮助全球青年解决疫情期间的心理困扰。
, she that she was the of her work fits with the of the " on the of the ". 此外,她的交流语气友好自然,讲的内容贴近生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有共性和感同身受。
为了用年轻人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王秀坤积极准备了演讲。她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表达传播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声音,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时间有限。在学校老师和团中央对外联络部指导员的建议下,她前后修改了11次演讲稿。直到4月15日演讲当天,她还在修改措辞和表达方式。她坚持不背诵,只讲诉说,语气尽量自然贴近生活。她想向世界展示一个大方、自信、正派的中国青年形象。
研讨会当天,她在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贾亚特玛的推荐下率先发言。在近四分钟的叙述中,她特别提到了信仰与合作两个关键词。“信念是一切都会过去的坚定信念,健康的明天一定会到来;合作意味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面对疫情,人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关键。”
7月15日,王秀坤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八位青年代表之一,参加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生活新常态”网络研讨会;7月16日,她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五名志愿者代表之一参加了全球志愿服务。服务技术大会代表亚太地区向全球志愿者发出行动号召。
会议召开时,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但其他国家疫情仍较为严峻。在与大家对话的过程中,王寻坤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迷茫与中国青年的坚强勇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后,很多国家的青年代表都表示,志愿者服务伴随在线教学的形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们也希望通过网络开展各种志愿服务2022-2023北大医学院在职研究生报名-奋进者|王琇琨:中国青年的声音,世界在听,帮助青年人。”
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问题特使贾亚特玛女士称赞王迅坤:“希望您不仅在疫情期间,也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和推动志愿服务的伟大工作,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王秀坤(左三)参加武汉大学第39届学生代表大会
“与那些真正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年轻人相比,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 王修坤坦言。她对未来有了更好的期待:“这激励着我以后去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同时,我也期待着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看到更多的中国青年,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并贡献自己的青春!”
与祖国同路同行
联合国网播研讨会结束后,王迅坤成为了“网红”,身边的很多亲友都向她表示祝贺。突然变成了“新闻人物”,她有些不自在:“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 在她看来,她和她的同伴们只是希望能在抗击疫情中。全力以赴,真正应该关注的,都是在抗击疫情一线努力工作、坚守一线的人。
别说王秀坤今年才24岁,但她已经是个“老”的志愿者了。早在初中,她就开始参加志愿活动。高中成为公益组织负责人后,他组织学生参加养老院志愿者、照顾流浪狗、卖报纸、整理书籍等活动。高中毕业后,她被送到上海交通大学主修德语。本科期间,王训坤曾五次献血,十余次参加市、校级志愿者工作。
本科毕业后,王秀坤被推荐到武汉大学攻读德语研究生,并担任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和研究生执行主席武汉大学学生会。作为学校研讨班和学院研讨班的骨干,王寻坤参与筹备了多项大型活动,推动了研究生社团的团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得益于武汉大学团委的大力支持,武汉大学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平台广、帮扶多、质量高的特点。“山间魔法教室、阳光种植、清泉工程、法律援助村,都是武汉大学的王牌志愿服务项目,每次看他们的报道和路演2022-2023北大医学院在职研究生报名,都会被震撼到。” “奉献、友爱、互助、进取”的志愿精神,一直是王迅坤不变的价值选择。
适逢建党一百周年,王修坤去年入党后成为常客的情况重新浮出水面。那时,正是武汉疫情的严峻时刻。尽管如此,党支部的同学们仍然坚定地举起右拳,在党旗前庄严宣誓。今年,她组织了“百年对话一百年”志愿者活动,组织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党员为出行和学习不便的老党员提供服务。“我们拿了党史学习资料,把最新的报纸带到他们家,给他们看报纸和资料,告诉他们时事和政治。
2021年5月21日,王迅坤(右一)青年党员应邀参加中宣部举办的中外记者座谈会,就“青年在中国的青年责任”交换意见。新时代”
今年5月12日,王迅坤作为青年党员代表,走进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2022-2023北大医学院在职研究生报名,围绕“青年的青年责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新时代”。作为现场唯一受邀的学生代表,她身着“志愿者红”背心,展示了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佩戴的、印有“与你同行”字样的志愿者证。她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志愿者、抗疫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孩子们坚定地站在一起。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
当被问及当代青年如何担负起时代重任时,她说:“我们这代中国青年能够仰望世界,最根本的是有一个能够仰望世界的强大祖国。世界。青春确实与时代和国家一样。面对同龄人,紧密相连。出生在繁荣的时代,现在我们有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在大学学习专业技能,肩负重任;未来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在平凡的岗位上立下汗马功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
眼前的王修坤自信大方,让人感觉总是充满朝气。正如她用她最喜欢的歌曲唱的那样,“这是一个新时代,中国越来越强大,这是我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 如果志愿者的初衷不改变,少年的未来可期。
【本文将刊登在《中国儿女》杂志2021年第19-20期】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