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论文没有公司数据怎么办-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
梁英的一些论文与其他论文非常相似。社会学教授梁瑛的很多论文都凭空消失了。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网站上,教授个人成就页面目前只有英文作品目录,没有中文论文。对于本土人文和社会科学科学家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其实梁颖写了很多。仅中国青年报记者就能找到以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120多篇中文文献。
然而,这几年来,她的这些学术成果陆续被从网络上删除:在中国知网、万方、微谱等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中,都没有检索到她的中文论文;在这些期刊的官方网站上,相应的页码不再可用。在学术平台上仍然可以检索论文条目,但页面已经显示“404”(无法查看)。
39岁的梁颖在学术头衔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的候选人。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论文是学者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垫脚石。那些今天无法检索的论文帮助梁英申请学位,获得研究经费,并被选入各种人才计划。
用她的一位同事的话来说,她“几乎是她这个年龄的文科教授所能得到的所有头衔”。
但对于梁颖的名声,这些“垫脚石”却是潜在的威胁。记者在对比论文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或多次投稿等学术不端行为。
例如梁瑛2002年的论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变迁——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展趋势及其比较》就是厦门大学陈振铭的论文《厦门大学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变迁》。 2001年大学。在精简版的《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趋势与比较》中,只有几句话有不同的用词。
这些学术污点,连同这些论文的删除,都被暂时从数据库中删除了。
“这是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情”
一位同意接受采访但要求匿名的学术期刊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说,2014年前后,该期刊曾收到梁颖要求撤回中国知网发表文章的要求。
负责人对此事印象非常深刻,主要是作者主动要求撤稿的情况极为罕见。这“可能是自原始出版物出版以来的唯一一次”。
梁颖希望被该期刊从中国知网撤下的两篇论文能在十多年前发表,都是她在苏州大学行政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发表的。她告知了退出的两个原因。一是她发表论文的时候研究水平很低,文章很肤浅,二是她现在只发表英文论文。
“这是非常不寻常的事情。” 负责人说:“这个理由我不同意,知识是逐渐加深的,是不是现在成熟了当了教授,还不认识当时学术的粗暴?”
所以,杂志没有答应梁颖的要求,事后也不再与她联系。但是那两篇论文还是从数据库中消失了。
中国知网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尚不清楚文章下线的原因,但按照撤稿流程,期刊需要出具撤稿函。数据库与期刊合作,论文作者不具备撤稿资格。
万方数据库资源合作中心工作人员赵树杰表示,文章撤回“原则上需要编辑部批准”,但梁英这次的情况是作者要求的,“因为特殊原因”但“不便透露”,却确实符合退出程序。
上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从未向数据库发出过撤稿函。主动撤稿一般是在重复率测试中发现不合格,或者存在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问题。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撤回数据库。
两个数据库都表示会测试新收入论文的重复率,以确定是否存在抄袭等问题,但之前的文章都是直接收入。
上述期刊负责人告诉记者,早些年,论文查重技术并不流行,审稿人无法保证阅读相关学科和专业方向发表的所有论文,学术不端在所难免。
连硕士和博士论文都被删了
截至记者发稿,记者在“百度学术”中搜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梁颖,得到125条搜索结果,每条都给出了中国知网、万方、微扑等数据库的链接,但点击后,两者均表明该文章不存在。百度文库、豆丁网、淘客巴巴等国内文档共享平台的链接,相应网页也无法查看。
这些缺失的文件甚至包括梁英的硕士论文《善治视角下的中国公民行政参与:现状、约束和路径选择》和博士论文。论文“当代公民文化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以南京城市调查为例。
即使在提供电子版本的相应期刊的官方网站上mba论文没有公司数据怎么办,大部分文章也无法检索。对应页码有图片预览,但无法查看具体内容。
记者来到图书馆期刊室一一比对,发现期刊上确实有120多篇黑白文章。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一位教授表示,2016年和2017年,该校多位老师从不同渠道得知梁颖退出的消息,但没想到文章会超过100篇。
教授说,梁颖2009年进入南京大学时,学院内部意见不一。主要不同的是,她年仅30岁就发表了30多篇论文。按照文科的标准,她担心自己不够严谨,这些论文没有什么显着的研究成果。但她还是凭借论文数量通过了投票。
时任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周晓红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梁颖在参加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的遴选时,意见不一。比较强,所以顺利通过。从手续上来说,梁英的入境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询问,梁颖在2009年之前发表论文30余篇,仅2003、2004、2005年,她分别发表22、11、17篇。2006-2008年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大部分为独立署名。
她于 2003 年发表的论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新选择》和《走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困境的新思考:治理理论的启示》是一篇手稿中的多篇论文,以及全文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厦门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两篇论文相似。
在数据库中,记者还发现了其他几十篇作者的论文,与梁英的内容非常接近,但发表时间晚于梁英。
2009年在南京大学任教后,梁颖每年发表论文4篇以上,其中2011年至2013年发表中文论文12篇、14篇、10篇。
2014年以来,梁英用英文发表论文,但很少用中文发表。
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显示,梁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50余篇。
2011年梁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计划。2017年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周晓红回忆说,进入大学后,梁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她大肚子,手里拿着电脑边走边看。她比较勤奋,发表了大量中英文论文。因此,她申请了各种人才计划,医院提供了支持。她通过了包括“青春长江”在内的多项人才测评。这些评估是由国家各部委组织的专家进行的,能够入选说明她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
周晓红在得知梁颖退出的消息后,曾与她进行过交流。他向记者回忆说,几年前,梁英能在连续发表英文论文后,对用中文发表文章有些不屑。所以面对周小红的询问,她回答说之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所以她删除了。
另一位要求匿名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表示,此事没有“客观证据”,全是谣言。他强调,学院的学风总体上很好,也产生了许多有内涵、有思想的学术著作。但是,如果论文在国外的一些学术期刊上以模块化的方式发表,就会影响文章的内涵,对学术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我的路有多难mba论文没有公司数据怎么办,你知道吗”
据梁英的同事透露,社会学学院的6名教授向校领导汇报了梁英的传闻,并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学校的声誉。社会科学学院。当时接见的一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至今没有任何反馈。
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2014级全体学生反映梁颖的教学态度极其不当。南京大学学风督导在课堂检查中发现她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梁颖开设了社会工作系第三年专业课《社会工作管理》和第一年普通选修课《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程系2014级本科生张云凯(化名)告诉记者,梁英经常提前退一堂课。每个班级都会安排学生长时间讲话、玩手机或自己打电话,她在课堂上自己玩10分钟。全班对着手机默不作声。
张云凯回忆,梁颖也在课堂上炫耀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表达了她对教书的不屑,“我已经到了谷底,没什么好怕的。” 我只来教你三门课。”她还会提前向学生透露期末试题,给大部分学生打高分。
2015级本科生刘明轩(化名)告诉记者,梁颖在课堂上坐着看课件,课堂讨论时经常吃零食。上“社会工作管理”课时,在18周的课上,老师有五六次没有出现。前三个是安排研究生讲课,然后安排助理只盯着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
他们还报道说,梁英经常利用这堂课让学生自己做私人作业,比如帮她填写课程作业问卷,或者安排学生对与课程主题无关的话题进行回访。
社会工程系要求本科生在大三结束时完成学术论文。2015年的学生没有一个选择梁颖作为导师。
周小红告诉记者,上述情况基本属实。为此,去年周小红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专门组织了学院5位领导轮流听课,并根据讲座情况对梁英进行了相应的批评,同时还组织了梁英英老师与同学们交流。梁英表示愿意进行更正。
社会学院现任院长程伯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院已注意到相关情况,学委、伦理委员会已展开调查。如果梁英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她一定会公平处理。
10月23日,梁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承认,她的部分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她说,上述情况只发生在她学术生涯的最早阶段,也就是2005年之前。当时她刚刚在读研究生,刚开始学业,不明白规范,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对于一篇稿件多次投稿,梁颖解释说mba论文没有公司数据怎么办-青年教授百余论文凭空消失 硕士学位论文都被删除,即使当时不接受该论文,该期刊也不会回复,所以等了一段时间没有再投稿后,她会修改论文,再投一篇稿件。 .
梁英说,重视学术规范是从2005年开始的,“这样查的话,全国人民,很多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都会有问题。” 有问题。”
她说,没有人会追究早年的事情,也不希望早年的错误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从一开始,我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能在顶级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你知道我的路有多艰难吗?”
“如果现在的英文论文有问题,我相信。”
她还告诉记者,她退学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学生告诉她,她之前的中文论文水平比较低。她联系了数据库公司的法律部门撤回了稿件,理由是她的论文在这些数据库中发表没有得到作者的批准,也没有得到报酬。
数据库中2022-2023,那些论文的痕迹,一点一点的被抹去。但这种删减有点像偷耳朵——它们已经存放在许多图书馆的书架上,黑白相间,并将继续存在。
报告/反馈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