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生毕业论文-上海大学:校长与研究生激辩发表论文学位挂钩制
我们现在可以等着看奥运会了
7月21日,正是暑假。上海大学校园内人烟稀少,偶尔有学生走过,悠闲地踱步。
然而,上海大学某学院二年级研究生赵鹏(化名)却一点也不能放松。原本,他打算暑假找单位实习,为第三所研究生院找工作增添一些“筹码”。但最近,学校在研究生网站上发布的一份文件经济研究生毕业论文,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现在毕业都是个问题,找工作呢。” 他扶着眼镜,向记者投诉。
7月10日,上海大学发布了《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定量指标体系的规定(试行)》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重申,与研究生毕业挂钩的“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指在这些期刊正常卷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增刊、特刊、特刊。 ……”。
上海大学的这一举措,再次将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研究生学位与论文发表挂钩”制度推上风口浪尖。
什么是补充?某学术期刊编辑告诉记者,以他所在学术期刊的增刊为例,每期印数不超过100篇。除了作者的样本期刊,一般只有一个少量保留,稿件多为正规期刊。过时的稿件,或作者要求快发的难退关系稿件和紧急稿件,以及本刊征集明确标价的自费稿件。几乎所有的付款人都是来自各个大学的硕士和博士生。
研究生一年级时,赵鹏在导师的介绍下,曾在学术期刊副刊上发表论文,“版面费”为每千字100元。除了寻求导师的帮助,许多研究生还学会了“自谋生路”。上海大学研究生宿舍楼附近的广告栏上满是补习电话。据赵鹏估计,他身边在这些副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占总数的80%。有一个同学花了3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第二天早上就寄了。中午接到副刊编辑的电话,说可以出版了。然后,
但现在,随着这份“补充说明”的出台,这些已经为“挂钩政策”付出了金钱和精力的研究生又要开始担心毕业了。
面对学校的举动经济研究生毕业论文-上海大学:校长与研究生激辩发表论文学位挂钩制,赵鹏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他可以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学业补助不能真正代表学业水平,反而成了赚钱的工具。” 然而,学校的正规学术期刊为研究生留下了多少发表论文的空间?
赵鹏曾经研究过,一些比较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都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而上述文章往往是这些知名学者撰写的。赵鹏导师近三年才在本专业最“核心”的期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
当然,大多数正规的学术期刊都要收取版面费,而且价格比增刊要高很多。“同样的论文,一千字要收400-500块钱,反正都是走形式,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白费?”
退一步说,即使你想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能够发表论文,他们的论文也已经排起了长队。据前文提到的学术期刊主编介绍,他们手中的论文已经是2008年了,“我们现在什么也做不了,等着看奥运会。”
赵鹏曾听同学说,某大学MBA学生凑钱在偏远省份买了一本学术期刊,把期刊变成了“班刊”,“随便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导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作为导师,我们没有能力判断我们的学生是否能拿到学位,我们必须把判断权交给那些收费的期刊和杂志。”版面费?荒诞!”
铁腕“逆历史潮流”?
“我们同学都开玩笑说,学校的举动可谓是‘逆历史潮流’。” 赵鹏喃喃自语。
从近期国内各大高校对研究生学位与论文发表挂钩的态度来看22-23,赵鹏的野心似乎是合理的。
7月15日,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国内重点大学取消了要求“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也就是说,在这7所高校中,论文发表不再是学位授予与否的硬性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季宝成在解释这一规定时表示,事实上,教育部从未硬性要求大学生或研究生发表论文。中国高校设置这个“论文指标”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但也有部分原因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统计了各大高校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年作为高校评价的一个指标,因此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论文发表的功利性。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则更加坚决反对“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做法。他说:“我们鼓励研究生发表论文。但在一些应用学科中,你只需要产生证明你成绩的结果,你就不必有论文。”
事实上,早在大学校长论坛召开前半年,上海另一所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就率先取消了“研究生在任期间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要求。在校园”。“学位与论文发表的脱钩是经过多方论证和长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启杰教授告诉记者。
但陈启杰也坦言自己的担忧:一是科研论文数量短期内会下降;第二,“担心社会误解,认为上海财经大学不重视科研”。因此,陈启杰特别强调,硕士研究生与发表论文脱钩后,不会损害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学校也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如: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颁布新的科研奖励以增加奖励;在研究生综合评价方法中,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
上海财经大学想通过一系列举措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脱钩绝对不是不重视学生研究,不重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素养,不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学术论文。“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做更多真实和创新的科学研究。” 陈启杰说。
上海财经大学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的上海高校中引发了热议。鼓掌的人,认为这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反对者声称经济研究生毕业论文,这只是特定学校的特定行为,不需要全力推广。
查阅当时有关媒体的报道,我发现反对者中有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
当时,叶志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合理的。攻读研究生虽然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部分。”
他还表示,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链接和解耦没有对错之分。每个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侧重点都不一样。如果所有学校都像“一阵风”一样上钩或脱钩,则不可取。
上海大学官网,叶志明介绍如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副校长,研究生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
有同学表示,叶志明的校风很硬朗,是学校领导中的强势人物。作为分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上海大学发布的《补充说明》与其有很大关系。
战三轮
7月18日上午11点,《补充说明》发布一周后,上海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名Y姓研究生在04校网站校长留言簿上写着“致上海大学” 5000多字的学术委员会来信讨论了《上海大学关于科研成果定量指标体系的规定》 《研究生学位授予(试行)》及其《补充说明》在可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决策过程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这个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我统计了我校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共935份,有的有双月刊和季刊,还有报纸。我们取了大约平均数和按每个期刊,每年10期,总共9350期,按每期发表的10篇研究生论文计算(这个估计对文科来说太高了),总共9.350,000每年可以发表研究生论文 哪怕是10万篇,每年招收的研究生达到27万,如果每个学校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学位论文”,那真的太过分了。
两个小时后,叶志明对这封公开信进行了公开回复。信中,叶志明以自己过去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表现为例,证明发表核心论文代表了研究生的真正标准,并表示“商大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当前链接是为了以后不链接,这是学校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晚7点左右,文学院另一名研究生X在校长留言板上发表了《我对已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看法》。以历史系的现状为例,从现实和操作层面对规定提出质疑。建议研究生可以通过毕业论文进行测试:
每期不超过两篇古代史论文,一年最多可发表400篇古代史论文,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必须淘汰。我们发表的论文给研究生留下的机会太少了。”
一小时后,叶志明再次回复,强调执行这条规定的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说,做什么,上海大学都需要这样做。只有当大家不再认为这条规定是一个问题时,才不会,那么上海大学的辉煌即将到来。”
当晚将近12点,文学院一位L姓研究生在留言板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用自己在核心期刊的实习经历来证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难度:
“我曾经在我专业的某个学术核心期刊实习过,核心期刊根本不要求副教授以下的稿件,除非导师推荐……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介绍是系统对学生能力的严格要求还是对的?对导师沟通能力的严峻考验?
最后,L请叶副总“就系统本身的优越性和好处,是否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如何”做出回应。
仅仅10分钟后,叶志明的回复就出现在了网上。他认为,这项政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它已经在过去实施了”。他再次强调个人的努力,“任何人都必须遵循这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很多人最终会以个人被社会抛弃而告终。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社会上一定有成功的人,也有成功的人。谁失败了。分化结果”。但对于L题中的“可操作性”,他并未给出具体回应。
晚上,有同学开始通过聊天软件转发提案。该提案呼吁学生们“大胆表达意见,无论正面或负面意见,都让领导听到”。同时,他们还主张“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避免言行过度的出现”。
7月18日,之前很少有人访问的校长留言板有1500名访客。从18日到23日,学生们不断参与讨论,校长留言板的访问人数呈线性上升。22日参观人数突破3000人次,23日参观人数突破6000人次。
赵鹏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通过校方表示,学校已经了解了学生的意见,开学后将与各院系老师讨论此事。只有这样,才会有结论。”
赵鹏虽然对毕业有些忐忑,但表示在这十天的商量中,还是有很多让他感动的事情。毕竟,学校对学生的意见给予了认真的答复,“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和平等的精神给人一种希望。”
而且,在这些公开信中,他还看到了“久违的独立意见和敢于发言的精神”(上海大学校长讲话实行实名制)。他感叹,这些说话的学生,用这种“另类”的方式,或多或少地达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
7月22日,上海突然下起了大雨。以往赵鹏宿舍门前的广告栏,不仅是兼职、家教的相关信息,还充斥着学术副刊联系、发表文章的小广告。这些小广告现在已经被雨水冲刷掉了。
文都管联院在预祝2021-2022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