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计算机专业双证在职研究生-2022年研究生招生新变:推免生名额大幅增加,增量倾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业
9月28日午夜刚过,魏子文紧张地登录“减免服务系统”填写志愿者。这一天是2022年免试学生填报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复试,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下午,魏子文收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预录取通知书。对他来说,时隔近半年的研究生免试终于结束了。
与此同时,2022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即将进入正式报名阶段。
南方财经记者梳理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发现,不少综合性大学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至少增加100人。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大幅减少,甚至直接转为直接博士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整体扩大招生规模外2022-2023计算机专业双证在职研究生,数学、物理、化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和人民的相关学科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今年民生也稳步增长,不少新机构今年开学第一年,人工智能院系都在招收研究生。
研究生免试人数大幅增加
事实上,迹象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多个省份陆续出台研究生招生政策。
广东省教育厅提出,广东省将稳步合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发展学历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湖北省教育厅提出支持各部委适度扩大医学博士招生规模,支持省属高校适当扩大医学硕士招生规模。
政策出台后,各大高校反应迅速,多所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有所增加。
中山大学2022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含推荐免试生)约8200人,比2021年拟招生计划增加200人。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4915人2022-2023计算机专业双证在职研究生-2022年研究生招生新变:推免生名额大幅增加,增量倾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专业,增加比2021年增加157人。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计划招收研究生约4500人,比2021年增加100人。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计划招收研究生约7600人,比2021年增加100人。
研究生招生的趋势由来已久。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研究生申请人数将达到377万人,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教育部今年5月表示,将适度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规模。
在研究生扩招的背后,有一些细节变化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大幅减少了学术硕士的招生数量,甚至有的专业直接停止招收学术硕士。
5月12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发布通知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不再招收具有学位的研究生。此前,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部分专业已停止招收学术硕士,或仅保留专业学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2020-202年5)》)提出,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的三分之二。到2025年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约。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炳奇看来,调整硕士研究生比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学生自我追求的问题。“学术型硕士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未来大部分应该继续攻读博士。不过,目前很多学术型硕士都是直接聘用的。专业型硕士主要是培养就业型应用型人才。”
在包括数学科学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内的北京大学硕士招生计划中,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结构,取消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扩大了博士生招生规模。 . 本科生可直接参加直接升免,或参加“申请-评估系统”选拔。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干森认为,“培养学术型硕士学位,就是希望对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走得更远,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高东(化名)获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国家发展方向)硕士研究生预录取。他说,“我所在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项目取消了硕士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清华、北大等很多学术型研究生只招收博士生。”
统一候选人招聘比例收窄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关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部分高校的免修生人数不断增加,招生名额的扩大更集中于专业硕士。
例如,北京大学计划在2022年接收1599名推荐免试研究生,比2021年增加34名;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将接收约3200名推荐免试研究生,比2021年增加约100名。
免试生人数增加的背后,意味着通过考研录取的比例进一步压缩。对于统考的学生来说,部分专业的取消或招生人数的减少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
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扩招的趋势。很多报考统一考试的考生都表示,“我觉得竞争的压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如果免试人数增加太多2022-2023计算机专业双证在职研究生,而大学录取人数却没有增加,那就意味着分配给我们的录取人数已经大大减少了。NS。”
魏子文告诉南方财经记者,2022年,大部分学校计算机专业将增加本科招生人数,减少统一招生人数。这样自然有利于避开生源,不利于统一考生。“我们班就是一个例子,今年预计被送到211学院的学生直接被送到了985学院;但那些没有推荐名额的,因为名额减少,他们计划暂时改变他们申请的学校。”
在考生自发组建的“22吉林大学计算机软件总组”中,考生担心备考时考生人数过多会被考生挤掉。目前,该组的考生有2000多人,最终能被录取的考生可能只有几十人。
更直接的影响是,一些高校不接受统一招生专业甚至全日制高校,这意味着一些通往理想院校和专业的道路被堵死了。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调整了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招生规模。2021年全日制只招收免试生,统考阶段只招收非全日制学生。
部分原本打算申请这些院校的学术型硕士或全日制专业硕士项目的考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申请方案。
基础和急需科目
南方财经媒体记者在回顾今年部分高校的招生计划时发现,不少高校倾向于加大基础学科和应急学科的招生力度。
例如,2022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增幅排名前五的院系分别是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院、工程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法学院; 复旦大学化学系2022年将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现有20人,其他基础学科的招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昌华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生招生的增加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南方财经媒体记者发现,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宣布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今年首次以新院系名义招生。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朝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当前社会对自然科学的需求比较大,就业空间比较大。这是扩大自然科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根本原因。”
以人工智能为例,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不同技术领域人才供需比低于0.4这个技术领域严重不足。从行业细分来看,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岗位人才供需比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紧缺。
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高校改变了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他们不仅细化了招生专业,而且很多高校都是首次招收新生。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将电子信息专业改为控制工程和人工智能两个专业硕士点,并具体列出计算机视觉与感知智能、机器学习和高级计算等细分专业;浙江财经 学校新增电子信息专业招生类别属于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细分领域包括人机融合与智能决策、数据智能与金融科技、物联网与智能供应链等。
今年,暨南大学新增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珠海校区)预计招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今年新成立的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也首次公布了计算机硕士和人工智能硕士招生计划。
赵干森认为,“现在研究生培养必须解决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新一代信息技术21-22,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从学生培养的方向来讲,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另一个显着扩大的专业是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张宇是中山大学药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他现在已经接受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疗专业人才需求增加,2022年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将增加。”
他还透露了一个新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交叉学科,招生内容也与时俱进。药物经济学和药学管理都是新的交叉学科。我认为,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学科。” 张宇说。